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正文

办好暖心实事 筑牢幸福之基

时间:2022-01-20 16:34:36    来源:山西日报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11件民生实事盘点

办好暖心实事 筑牢幸福之基

2021年,我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深受百姓欢迎。图为“永远跟党走”全省群众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决赛场景。此次大赛吸引了全省11市千余支广场舞队伍参与。 本报通讯员摄

2021年6月,太原市杏花岭区金色维也纳小区8部电梯加装完成,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难题。本报通讯员摄

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项目之一——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城区南煤社区养老服务站2021年建成投入运营。石楷璐摄

省红十字会创新拓展省政府民生实事服务,在10个AED配置点同步配置了应急救护一体机。图为在太原植物园游客中心游客学习心肺复苏+AED操作。高凡摄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关于“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的谆谆教诲,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每年年初,听取民意,征集意见,将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急需解决且当年能够解决的重要事情列为民生实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示范引领各级各部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年,各相关部门坚持人民至上,严格落实责任,严格督查考核,将实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益。

民生答卷,温暖人心。省“两会”之际,回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11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本期,我们盘点11件民生实事,从一组组数字中体会艰辛努力,从一个个故事中回味点滴幸福,憧憬新一年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期待更踏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打实办 全部办结

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

1

全省发放电子券460.07万张,使用278.36万张,分别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800.12%、4841.04%,电子券推进进度连续多月稳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组织培训220.3万人,完成国家下达任务115万的191.6%,培训数量及完成任务的比例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增技能人才70.4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00.45万;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28.8%,全面完成国家及省委下达的25%的目标任务。新增高技能人才31.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0.18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0.01%,全面完成国家及省委下达的30%的目标任务。

2

全省共完成产前筛查21.8万人,任务完成率为104.01%。共筛查出高风险孕妇13561人,高风险孕妇的转诊率为91.66%,产前诊断率为89.31%。确诊出生缺陷252人,均及时进行了干预。

3

共完成“两癌”检查30.1万例,任务完成率为100.4%。检查出宫颈癌低级别病变1717例,高级别病变1429例,宫颈癌130例,检出乳腺癌及癌前病变21例,均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

4

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共完成6.8万名,年度任务总体完成率136.33%。其中:为“2000名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服务”完成2985名,完成率149.25%;为56420名疑似残疾人提供残疾评定服务,完成率134.33%;为8759名残疾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服务,完成率145.98%。

5 实施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

全省共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6.4万人次,协助人民调解2330次,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57起,开展普法宣传42744次,群众满意度99.9%。受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8726件(其中,农民8627件、农民工3470件、妇女4061件、未成年人1009件、老年人1848件、残疾人664件、困难职工717件),办结13791件,提前超额完成解答咨询30万人次、办理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案件1万件的目标任务。

6

20项省级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共开展活动2276场,完成任务率113.8%;4000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共开展活动131749场次,完成任务率109.8%;2000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共开展活动29426场次,完成任务率122.6%;4000名乡村文化带头人共开展活动62393场次,完成任务率129.9%;送戏下乡一万场共完成演出15460场,完成任务率150.8%。

7

全省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项目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8

全省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建设453部,已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开工300部任务。

9

全省结婚登记人数18.1万对,共完成免费婚检16.3万对,婚检率90.17%,已超出年度既定目标(75%)。共检出疾病49167人次,疾病检出率为15.05%,涉及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精神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科系统疾病等,均及时给予了规范指导、转诊治疗和医学建议等。

10 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

5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全部投放使用,开展培训4.2万人次,已成功施救3名心搏骤停患者。

11 建设200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

全省200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高建华

技能提升踏上致富幸福路

前几天,挖掘机驾驶员张扬在长治市区的工地上结算好工资,回到黎城县黄崖洞镇与家人一起迎接春节。

2021年4月,26岁的张扬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被培训学校推荐到长治湿地公园项目工作,月收入5000元。“学了技术,工作稳定了,收入也多了,家门口就能就业。”成家不久的张扬,对未来幸福生活,信心满满。

张扬是在长治市华森职业培训学校参加政府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该校是我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定点培训机构。校长张林芳介绍,2021年,学校共培训3000名学员,约70%的学员培训后就业。我省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全民技能提升工程以来,学校已培训学员1.2万人,打造了“太行挖机”省级劳务品牌,向省内外建设工程输送了一大批挖掘机驾驶员。

2021年,是省政府连续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列为“民生实事”持续推进的第四年,也是国务院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我省全年职业技能培训220.3万人,培训数量及完成任务比例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提前一年完成了“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5年培训500万人的任务。我省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正在加速成长,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技能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高建华

婚检好政策 家庭更幸福

2021年一个普通工作日,平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优生优育门诊工作人员许静正伏案记录,一对夫妻挽着手走进来,妻子用手轻轻地托着肚子一副准妈妈模样,丈夫笑着说:“医生,太谢谢您了!一年前的那次婚检要不是您坚持,我们现在可能后悔都来不及。”

原来,一年多前这对夫妻领结婚证前来平陆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做产前检查,却因为B超室等待的人太多,便要求工作人员随便填一下表格。“我们年纪轻轻,吃得好、睡得香,能有啥问题!领个结婚证怎么这么麻烦。”小伙子愤愤地说。

“筛查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仅是国家给咱老百姓的红利,更是预防疾病传播以及婴儿遗传性疾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你们要对自己负责、对今后宝宝的健康负责。”许静说。

二人听后便重新回到B超室门口排起队来。没想到一会儿小伙子拿着化验单焦急地再次走进来。“医生,我们该怎么办?她不光贫血,左侧卵巢还有囊性肿块。”“别着急,这些疾病是可以医治的。”

得知病情后的二人积极治疗,如今也如愿怀上宝宝,这次趁着妻子来做产检,二人专门给优生优育门诊工作人员来道谢。“现在俺们村里每当有朋友、亲戚结婚前,我都会告诉他们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婚前医学检查。”看着幸福的小两口,许静露出欣慰的笑容。

本报记者闫书敏

法律援助惠民生暖民心

“您好,这里是12348法律服务热线,请问有什么问题需要咨询?”在我省,无论遇到法律难题,还是存在法律困惑,只要拨打这部专线,就会有律师在电话另一头,提供专业细致的解答。

2019年、2020年省政府将“实施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列入民生实事,2021年,省政府将民生实事拓展延伸为“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在全年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0万人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农民、农民工、困难职工等七类人员提供无偿民事代理、刑事辩护1万件。

不久前,省法律援助中心收到一面印有“八载辛酸讨薪泪、法律援助暖心扉”的锦旗。送锦旗的人不停致谢。2013年,李某等农民工承建某项目部工程,完工验收后迟迟收不到工程款,多次讨要未果。2021年,省法律援助中心得知后,高度重视,一边与职能部门沟通,一边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审阅相关材料,经过调查核实双方主要矛盾为工程结算纠纷。经过先期联系沟通,矛盾双方来到省政务服务中心接受调解。调解过程中,由于双方对案件涉及金额争议较大,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通过积极协调,工程项目方最终同意并接受了协议条款,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并最终履行了协议。

据介绍,省司法厅将惠民工程与多个系列活动结合,广泛推行首问首办、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等制度及“点援制”“绿色通道”等便民举措,切实加强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业务衔接,实现应援尽援、能援则援。

本报记者杨文

残疾儿童 共沐阳光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事关残疾儿童一生,事关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家住运城市永济市栲栳镇的尧尧出生两个多月时,家人发现孩子对声音没有反应,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查,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为极重度。家人在运城市残联的帮助下,及时与运城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取得联系,孩子一周岁时,中心为其申请了国家人工耳蜗项目,耳蜗植入后,中心老师为孩子进行了各项评估,制定教学目标,进行一对一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训练,训练全部免费。

尧尧母亲表示,经过系统康复训练,尧尧进步很大,原本张开嘴声音都发不出来,如今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听觉习惯和发音习惯,词汇量达到200多个,语言清晰度非常好。“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孩子回到有声的世界。”尧尧妈妈笑着说。

据了解,“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5年来,已经累计为30多万名残疾人提供服务。

本报记者李炼

爱心驿站 温暖之家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太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临近下班时间,忙碌了一天的昌宁公园保洁员卢大姐走进太原市晋源区政务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接了些热水,然后坐下来暖暖身子。“驿站虽然不大,但四季恒温、环境舒适,进来以后感觉特别温暖,就跟回了家似的。”卢大姐满意地说。

吃口热饭、歇歇腿脚,小小的愿望关乎户外劳动者的幸福体验。2021年,由省总工会牵头,全省200个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相继在政务大厅、街道社区、火车高铁站、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投入使用。户外劳动者在这里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伤可用药。

各个爱心驿站面积均在10平方米以上,服务区域相对集中,指引清楚。在设施配置上,爱心驿站有满足喝水、如厕、休息、热饭功能的基本设施,有满足应急需求的医药箱、工具箱、针线包等;有可提高生活品质的冰箱、电视机、液晶显示屏等;有满足疫情防控需要的体温测量器、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

“每一个爱心驿站都是工会服务职工的一扇窗口。”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省总工会将持续推进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建设,在科学优化网点布局、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完善督察考评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持续提升,争取用3年时间打造成为“三晋大地全覆盖,服务职工无死角”的品牌民生工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杨文俊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