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正文

拓展文旅体验新场景 山西掀起非遗研学热

时间:2023-03-09 17:04:57    来源:山西晚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听传承人讲非遗故事,跟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亲手制作非遗作品……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学生群体的旅游活动中出现了大量非遗元素,融非遗、旅游、教育于一体的非遗研学游逐渐兴起。
  近年来,山西涌现出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它们发力非遗研学特色课程研发,让学生群体在游玩之中收获非遗体验的乐趣;一批山西的非遗传承人通过丰富课程种类、创新非遗工艺、充实授课内容,架起了非遗和学生群体的桥梁,让非遗传统技艺广泛传习,让学生实践体验更加多样。
  A 开发非遗课程“景”上更添花
  山西省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不少景区在非遗研学开发上做了有益尝试,通过开发非遗研学特色课程成功“出圈”。学生群体在游玩之余,近距离感受山西非遗的魅力,丰富旅行体验。
  游醋园,赏醋景,品醋饮,做醋食。作为山西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园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湖醋园寓教于游、寓学于游,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特色非遗醋文化研学游、开设山西老陈醋DIY研学课程。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参观东湖历史展厅、荣誉展厅,品读底蕴深厚的山西酿醋史;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车间,感受精湛的醋文化酿造技艺;还可以品尝手工陈年陈醋等,亲身体验打醋以及DIY果醋饮、醋泡豆和醋桃酥的乐趣。
  作为明代移民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保护单位,洪洞大槐树景区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非遗的保护传承融入景观、活动、演出、产品,走出了一条文化变现、文化创新、文化升级“三引擎”驱动的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其中,非遗研学是景区探索创新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景区聚焦于学生群体,以孝德文化为核心载体,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学游深度体验体系,研学课堂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研学体验中,学生群体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现场体验、访谈互动等方式,可以探秘博大精深的中华根祖移民文化,了解国家级非遗大槐树祭祖习俗;利用研讨交流等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走进祭祀文化,激发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中,山西省14个项目入选,其中包含9个非遗旅游景区,除东湖醋园、洪洞大槐树景区等景区外,云丘山景区位列其中。近几年,云丘山景区发力非遗研学游课程开发,在距今约2500多年历史的塔尔坡古村,诸多非遗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展示,学生们可以参与捏花馍、植物染、看皮影戏等民间非遗体验项目,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
  
丰富课程种类 体验更多样
  越来越多的研学者,越来越忙的传承人。太原工艺刻瓷区级非遗传承人李琳见证着近几年山西非遗研学游的火热。随着非遗研学课程的深入开展,非遗课程也在不断延伸拓展,学生体验更加丰富多样。
  以瓷为纸,以刀为笔。在李琳的刻瓷非遗研学课上,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叮叮当当的刻瓷声。只见,学生们构思起稿后,开始左手持刻刀、右手拿小锤,在素色瓷器上慢慢敲击、缓缓平移;全部凿刻结束后,学生们开始用颜色进行染色,最后仔细地清理擦拭,一件件趣味盎然、生动活泼的瓷刻作品便完成了。李琳介绍,整个研学课程不仅涉及刻瓷技艺、瓷器发展等知识的普及,还会让每个孩子收获一份专属的刻瓷作品。“虽然刻瓷流程不难,但其中的技巧却需要慢慢琢磨,比如刻瓷刀要进盘子内部深度约0.5毫米,用力大了,可能把盘子敲碎,用力过小则刻不上,需要精确把握、适度用力,孩子们在亲自动手时更能体验传统刻瓷工艺的精妙。”她说。
  “2020年开始着手做研学课程时,只有刻瓷这一种课程,现在,通过集结其他非遗传承人,已经陆续开发出剪纸、软陶、葫芦烙画、面塑、绳结等10余种非遗研学课程。通过课程开发,大家对于非遗研学的热情越来越高,非遗传承人们也开辟出了新的传承平台和渠道。”李琳称,如今,诸多非遗传承人确实面临年岁已高、后继无人、收入微薄的困境,通过“非遗+研学”融合新模式,一方面可以让非遗传承深入更加年轻的群体,达到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传统非遗的市场化运作,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多渠道的经济效益。
  现在,李琳还在尝试录制非遗研学线上课程,与非遗材料包相配合,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扫描材料包上的二维码,轻松获得传承人的教学视频,让大家将更多的非遗研学课程带回家,让非遗传承深入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C 迭代非遗体验传承更鲜活
  老技艺,新体验。为了让非遗研学课程更加易于实操、鲜活有趣,不少非遗传承人不断迭代更新着工作室的非遗体验项目,让学生们通过更贴近生活的介质体验地道的非遗传统技艺。太原市传统漆器手工技艺传承人、梅艺漆坊工作室“掌门人”郭喜梅就是其中一位。
  在盛满清水的大方盘里,轻轻滴几滴不同颜色的漆液,漆液渐渐随水波自然散开,用嘴吹动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流动开来,抓住心仪的瞬间,将白色扇面浸入水中并迅速拿出,一面中国风的水拓漆画扇子便完成了,前后不到一分钟。“我搭配蓝色和绿色”“橙色和蓝色搭配应该会更加亮丽吧”……在太原刘家堡非遗小镇梅艺漆坊工作室,每次非遗研学课程都异常热闹,郭喜梅在讲解大漆历史、工艺流程后,会带学生们做一份别致的大漆作品。
  郭喜梅介绍,现在工作室漆器手工技艺非遗研学课程很丰富,低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都可以体验水拓漆画扇子、丝巾等课程,高年龄段的学生可以体验蛋壳漆画、漆粉画等课程。
  对于课程的开发,郭喜梅曾经煞费脑筋,五六年前开始着手研究研学课程时,主要内容是教学生们在漆板上作画,但是这种作画方式程序复杂、材料费昂贵,难以广泛开展。
  “大漆本身就很具有包容性,它不应该只有厚重的一面,也可以有轻盈的一面,应该更加自由化。”之后,郭喜梅一改过去大漆只留存在硬物表面的传统,尝试将大漆用在丝、绢、棉、麻等新材料上,用大漆在帽子、衣服、丝巾、扇子、手包等轻盈的介质上制作图案,“在1.5小时至2小时的研学课程上,大漆作品在这些轻盈的介质上更容易实现,而且贴近生活的非遗作品也更容易引发学生们对传统漆器手工技艺的兴趣。”
  
D 规范行业发展 市场更有序
  近几年,山西不断探索非遗保护的新路径,不断推动传统非遗元素的市场化运作,推动山西非遗保护传承,同时以非遗为支撑,促进非遗旅游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非遗研学游的创新开展,让非遗在旅游中得到活态传承。
  2022年12月,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建设基本要求》地方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条件、服务要求、场所要求、人员要求、管理要求8个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和详尽阐述,为省内各地有序推进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建设提供科学遵循和技术指导。
  标准明确,开展非遗旅游的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等固定场所,应设游客咨询点或共用游客中心,配备智能交互、电子导览等相关信息化设备设施,游客专用停车场或停车区;可提供多种非遗体验活动,包含但不限于非遗展示、技艺学习、动手实践、现场分享,应不断创新业态模式,开发适应现代生活的非遗旅游产品;在人员要求方面,应有常驻基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或固定的传承队伍,并熟练掌握非遗的核心技能艺能;应有非遗旅游策划创意人员,不断推出非遗新产品、衍生品,推动非遗旅游体验和服务迭代升级;要积极参加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推动非遗旅游标准化建设。
  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上再次明确,今年,山西省将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推出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和非遗旅游线路。此外,山西省将依托省文旅厅、山西大学非遗研究院建立非遗数据实验基地,建立非遗基因图谱,开展数字化研究。同时,将用好获批的14个国家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先项目载体,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乡村、社区、校园、企业、景区、军营开展文化传播、交流、服务活动。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编辑:畅言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