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黄河世纪广场楼下的一家牛肉面馆总是宾客盈门,32岁的老板马乙得日和妻子不停地忙碌着。“自从孩子就近上学的事情解决后,到了中午饭点,我们两人一起招呼客人,忙而不乱,生意也越来越好了。”
马乙得日是青海省土生土长的撒拉族小伙儿,和妻子二人在运城开面馆已经3年,生意一直不错。去年,留守老家的女儿马秀琴来到运城上学。“我们撒拉族有清真饮食的习惯,每天中午都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接孩子回家吃饭。中午正是饭店营业高峰期,一个人又做饭又收拾桌子,人手不够,生意自然受到影响。”马乙得日十分心急。
老乡们出谋划策,“你去找找运城市阳光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站,他们肯定能帮上忙。”服务站站长杜丰收得知此事后,迅速行动,多次和统战部、教育局、学校沟通,经过共同努力,马秀琴在离面馆仅有200多米远的解放路第三小学顺利入学。入学后,校方负责人在杜丰收配合下详细了解了马秀琴的汉语水平、性格、兴趣爱好等情况后,制定了教学方案,帮助孩子尽快融入校园生活。“真没想到,政府部门帮我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疫情期间房东还减了我房租,大家把我当亲人一样,运城现在就是我们的家乡!”马乙得日开心地说。
“少数民族群众走到哪里,服务站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杜丰收介绍说,运城属于少数民族散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成份42个,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2万余人。2015年,运城市委统战部创建了服务站,建立起科学的服务管理制度,畅通和规范了少数民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的渠道,用真情架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2018年,运城市阳光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站被评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近两年来,运城市阳光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站在为各族同胞提供子女入学、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的同时,积极帮助外来少数民族流动群众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据统计,市县两级先后解决了60余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使53名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享受到了低保待遇,为85名回族群众解决大病救济、创业脱贫等困难。
记者周明飞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