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正文

“大地为师,天人合一”

时间:2022-05-06 09:49:04    来源:山西晚报    

云冈石窟公共环境艺术的营造,依托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以中华传统美学特质和审美风范为旨归,大胆融合传统园林、建筑、雕刻艺术和当代公共艺术的视觉语言表征,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范示,深度展示出东方文明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精神的内涵特质,以及传统艺术的理性庚续与当代语境的智慧建构,为当今中国公共艺术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一 守正出奇,独辟蹊径

游观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公共艺术实践,确乎具有某种“艺术的野性”。其构思和表现独辟蹊径,既承续中华传统文脉,又熔接当代艺术语境,闳约深美。这反映出云冈人在知识系统与文化艺术的疆域中“跨界”驰骋,把公共艺术写在大地上,为中华文化守根铸魂,为传统艺术续写新篇。对云冈人来说,以史性文化的宏观视野,揭示其精神的内涵,进而感悟其美学的本真,探索并建构自我当代艺术语言谱系,或许正是他们构建公共艺术的“另类”符号表征,亦是云冈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理由所在。

云冈研究院的张焯,有着长期的历史专业研习经历与云冈石窟艺术研究与管理背景,种种经年累积的知识储备与研究成果,是他将理论有效转化应用于实践的依托所在。一方面,守正出奇: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看见大佛,天下大同”。依托云冈石窟璀璨的中华传统雕刻艺术宝藏,熔铸当代文化语境,云冈的东山艺术区建构,似乎是千年云冈另一种方式的传承与接续。或许,这便是云冈人以艺术作品存在的方式,去观照历史、现在与未来,在大地上续写《云冈石窟编年史》,更是他们以云冈石窟守护者的名义,向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

正是这种对精神家园坚定的守望与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渴望,凝聚成强大的内生动力,进而催生出其出古化古、守正出奇的灵蕴智慧。“正”,乃中华文化精神和美学思想之本源;“奇”,则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的探索创新,是为我所用的辩证取舍,是新形式新语汇的创造与建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锋机。另一方面,独辟蹊径:倘若我们把艺术创作活动看作一个庞大复杂的链条体系,那么,个性话语毫无疑问地是这个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的独特创构,得益于张焯和云冈人触类旁通、融汇贯通、为我所用的智慧把握。旧材料、现成品,新观念、新媒介、新工艺以及新技巧,所有这一切在他们这里都被点石成金、淬炼成钢,进而凝结为公共艺术的新语汇和新范示,成为自由表达的符号谱系。

在所有的艺术创作乃至整个人类的艺术活动中,“个性”被广泛地认为是“艺术的生命”。一般而言,个性的差异体现于语言的非他性和超常性。因此,“自我内心的需要”和“叙述主体的确定”在个性话语建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云冈东山菩提艺术区公共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准确而有效地表达了“为中华传统树碑,为当代风物立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旨意。符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中华传统。正是这种自觉的文化宿命,使云冈人摆脱了公共艺术创作中的“路径依赖”而独辟蹊径,自成一统。因为他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纵观云冈石窟公共环境艺术,始终有一条清晰可辨的精神脉络,那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畅神尚意,祟尚“以天地为师,以生机为运”的美学精神,强调以道观物,物我交融。而云冈的公共艺术建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中不难窥见其“师法自然,遣散怀抱”的美学追求和文化理想。楼台亭阁、绿皮火车、迴廊、佛塔、门柱、石墙、园路、广场、公寓等系列创作的布局与构造,都与自然环境和公共空间和谐共生、相得益彰。而在材料和媒介使用上,理念先进,视野广阔。唐宋明清的古拙墓门、砖瓦、碑首、碑身与后工业时代的钢铁锅炉,现代矿山机械、机具以及农耕时代的机具、石雕建筑原料等等,均取自废旧废弃材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在此,人类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互辉映,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繁荣共生。

从《后工业时代遐想》《佛塔造型锅炉》《湖边清思亭》《养浩亭》《太空舱公寓》《文保大楼艺术挡土墙》《蜗牛公寓》《永宁方铁塔》等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其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精神表述,其“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天地生于元气,元气乘于天地”“变动不居”“动静皆动”“终而复始”“物生有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中所蕴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辨证法以及科学态度,无不彰显出中华传统哲学对于“道”——宇宙自然规律的探究认识与智慧结晶,而这也正是他们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旨归,进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理论遵循和审美源头。

罗中立先生在看了云冈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后,联想到他自己在川美大学城环境艺术营构的亲身实践时对张焯说:“我们俩似有共同的精神谱系——那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构中华当代语境,大地为师,天人合一”。云冈石窟的公共艺术与四川美院的环境艺术无论是在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乃至营造手法上,确乎具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正是:“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尔。

三 统合擘画,久久为功

2008年至2010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对云冈石窟周边环境进行了三年综合治理,景区面积扩大了近10倍,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时开始,面对景区已有的环境现状,如何注入文化和艺术的内涵,从而“赋活传统文脉,呈现中国状态,展示当代艺术,提升景区文化品格和世界文化遗产外在气质”的命题,就成为云冈研究院和云冈人苦苦思索和寻追的目标。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张焯的谋划,从一开始就具有长远和整体的思考。“统合擘画,久久为功”,是他的规划构想与执行策略。而“立足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挖掘地域人文历史内涵特质,承载大同地区城乡历史记忆,传承石窟佛教艺术表现手法,建构当代公共环境艺术景观,打造文物遗存旅游景区范本”,则是笃定的擘画理念。揭示特定传统文化景观中内在的精神和思想内涵特质,关注其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探讨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上下文关系和双向交融,建构深邃圆融的环保理念和节约资源的普法精神,成为其艺术坐标中重要的“阿基米德”点。这种可持续、跨文化、跨学科、跨媒介的当代艺术方法论以及公共艺术之“公共性、在地性、互动性”三大核心要素,亦成为其云冈石窟景区公共艺术作品群共有的文化品格和美学要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历经十余年躬耕不辍的苦心营造,云冈石窟景区公共艺术作品群如今已规模初具,蔚为壮观。整个作品群既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宛如一首气势恢弘的田园交响曲,又似一幅瑰丽雄奇的江山胜景图,徐徐展开,映入眼帘。这种既蕴涵传统文化韵律和民族美学特质,又充满当代人文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的作品,不仅彰显出“合和与共,世界大同”的中国风度与气象,更以公共艺术的“云冈范示”而嵌入新时代美术里程碑,成为三晋大地文化旅游新地标。

正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坚守初心,甘于寂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高度的文化自律,云冈写就了一部“心系社会,不负人民”的巨著。十年有余,云冈人利用废石料修筑云冈景区约8公里文化景观墙,7座环保型厕所、12个电瓶车站,14个园林小广场,18座亭榭、60多条景区小道,以及大量雕塑景观、功能性用房和挡土墙。同时使用废木料、石材、钢铁,建筑若干佛塔、门阙、基座等,建了5个石屑子停车场;利用碾盘、碌碡、碑头等旧石刻和矿山废机具打造景观艺术作品数百件;将云冈煤改电后废弃的锅炉房,创新改造为云冈图书馆,并面向社会开放;用废水泥块和各种砖石、旧石雕,修建了颇具欧式风格的云冈文保大楼围墙,极大地丰富了云冈文化内涵,开创了全国首家世界遗产地利用固体废物营造景区景观的新路,对大同市乃至全国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借鉴意义。多年来,共消化利用5万多立方米固体废料,为国家节约资金2亿多元。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环境报》、马来西亚《联合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对云冈石窟景区公共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人大、政协及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授予张焯“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对云冈的文物保护、景区建设等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张焯和云冈人擘画的云冈石窟景区公共艺术作品群尚未结束,期待他用绚烂多彩的笔触,去描绘那幅镌刻于大地之上的更加结实的图案。

2022年3月23日于重庆临风楼

黄山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壁画研究所所长,美术评论家)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