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教 > 正文

用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奋斗热情

时间:2022-03-17 09:58:24    来源:山西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国家对大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劳动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情况。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和脑力劳动者的不断增加之间的比例失衡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技能,对于提升国民的综合劳动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考量。

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的发展演变有其独立的特性和规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些习惯和规矩的养成都是按照教育发展演变的规律而不断获得提升。劳动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形式,它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教育体系。明确劳动教育的存在意义,结合其他类的教育形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深化其理论意义,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主题主导地位。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青年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按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理性诉求。

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针对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荣辱感和社会参与积极性,开展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并能从具体劳动实践中获得快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扣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

遵循课程改革的规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更应弘扬劳模精神,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理论联系实际,从劳动实践中总结经验。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明确课程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的工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强化大学生的劳动体验,构建全方位一体化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自信心,坚定诚实劳动的信念,用劳动教育激发人才奋斗热情。

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石油化工、船舶制造、铁路建设、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具有能发明、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劳模教育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终身学习,是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养成,要在遵循教育发展、青年成长、课程改革、时代发展这四个规律的前提下,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师 李宁宁)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