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春运即将到来,“丢失了实名制车票后必须另行购票”的“老大难”问题,再度引发了消费者关注。
据报道,旅客罗某乘高铁出站时发现丢了车票,在手机上有订票信息可确认已买了票的情况下,依然被要求补交票款。罗某上诉至法院后,于14日被南京铁路运输法院判定一审败诉。
关于“另行购票”,消费者个人提起诉讼,出现败诉的结果。那么,由消费者组织提起的公益诉讼,结果是否有所不同?浙江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消保委)就“强制实名制购票乘车后遗失车票的消费者另行购票”,向铁路部门提起公益诉讼,一度备受关注。近日,该诉讼以“双方谅解”、消保委主动撤诉告终。
一起公益诉讼中,消费者利益是否得到了保护,是判断这起诉讼是否有实质性意义的首要标准。以此标准看,铁路部门至今没有对“丢失实名制车票就必须重新买票”问题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回应,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谅解”让人不禁感到“突兀”:双方达成“谅解”,问过消费者的意见了吗?
不妨回顾一下“谅解”的过程。浙江省消保委在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提出的诉讼,被一审裁定“不予受理”;消保委不服,提起上诉,在此过程中“相关讼争事项已与上海铁路局达成谅解”;于是,消保委以“无继续诉讼的必要”为由,申请撤回上诉……
从消费者的视角看,声势浩大的一场公益诉讼,其“谅解”过程颇有“疑问”:在被告铁路部门“零让步”的情况下,究竟谁“谅解”了谁?铁路部门是如何让消保委“谅解”的?这种“谅解”,是否考虑到了普通消费者?这场诉讼,是否输的只有普通的消费者?
而更关键的问题是,谁来解答消费者的疑问?(记者周蕊)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