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口附近的消防器材箱盖板破损,请及时修复。”2月6日,灵石红门堡建筑群内,身穿“红马甲”的毛忠义、何立民、张志成穿巷入院,开始新一轮“找茬”。
毛忠义是灵石县文化和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安全保卫科科长,像他这样的消防安全“找茬”员,在王家大院共有24人。多年来,他们昼夜穿梭在王家大院景区,随时发现并排除火灾隐患。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被誉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和大多数文物古建筑一样,王家大院建筑群也存在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小等控火压力,如果发生火灾,极易导致火烧连营。
毛忠义介绍,在灵石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指导下,他们组织24名保卫职工,把“防火”作为安全保卫的头等大事。
“咦,这个盖板怎么断了?”在景区地道口附近,毛忠义发现一处“石凳”表面的石板断裂,里面存放的消防器材肉眼可见。经现场检查,消防水带和水枪完好无损。他立即拿出手机拍照,现场把照片传送给工程维修人员,通知其尽快修复。
巡查期间,何立民用铁钩逐一打开消火栓井盖。记者看到,每个消火栓都“穿”上了厚厚的棉外套。“景区现在共有29个室外消火栓,都进行了防冻保温处理。”何立民介绍,万一遇到火灾,初期控火极其重要。如果初期控火做到位,就能有效遏制火势蔓延,而这些的前提是消火栓能够正常使用。
灭火器是否完整、好用,也是消防巡查的重点。“景区共配置灭火器400个,天天都得检查,节假日也不例外。”何立民说。
用于加固消防水带接口的铁丝是否锈蚀,巡查人员是否规范填写每个巡查点位的记录表,劝导游客吸烟行为,清理消防砂箱里的杂物……两个小时的巡查过程中,“找茬”员毛忠义一刻未停。
“文物古建筑的‘生命’只有一次,防火容不得任何闪失。”毛忠义说,“我们天天‘找茬’,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延续文物古建筑‘生命’。”(闫晓媛 通讯员 陆祁国)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