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在进行认识时间的测评。 田永强 摄
榆次区泰山庙街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在进行语文“拼音王国大冒险”闯关测试。 杜晓利 摄
“拼音王国大冒险”“词语大闯关”“小小采购员我能行”“搬运过河我最棒”……孩子们摩拳擦掌、劲头十足地进行闯关测试,稚嫩的脸上满是激动和兴奋。这是榆次区泰山庙街小学面向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的期末考试。
“双减”下的首个期末考试,我市所有小学面向一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无纸笔化”测试。有别于传统笔试的评价方式,无纸笔测试是在游戏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活动中,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更突出了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渐落地,“双减”背景下的首个学期已经结束。“双减”落地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是怎么做的?家长和学生是否真的受益良多?为全面了解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记者专程进行了采访,从不同视角直击我市教育改革。
“减”出教育获得感
“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很兴奋地和我分享在学校课后服务兴趣课上的感受。”榆次区经纬小学学生依诺的妈妈范女士说,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开设了许多兴趣类课程,包括柔力球、毽子、田径、合唱、舞蹈、绘画等,孩子可以选择性学习。不仅如此,学校还提供了延时服务。早上孩子能多睡一会儿,晚上也不用提前请假去接孩子下学,她感到非常开心。
太谷区北城小学的一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他们都在外打工,周末也经常没办法照看孩子,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这学期,学校提供了周六托管服务,并开设了各种兴趣课程。把孩子送到学校托管,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安全担忧了,也不用费时费力地接送孩子上不同的辅导班。
“我们觉得很好玩,考试就像闯关做游戏。”榆次区晋华小学一年级学生一晨说,考试一点都不可怕。“不难发现,无纸笔测试中,孩子们变得大胆自信了,也更愿意交流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因一时落后就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不公布排名,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学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不把焦虑传递给家长,减轻了家长和孩子的压力。”晋华小学教师赵晓娟说道。
“双减”落地后的首个寒假,“背着书包赶培训班”的现象已然不再。这个寒假,在“双减”政策下,少了“写写写”的书面作业,多了“玩玩玩”的新颖实践,孩子们有了更多思考、探索的时间。“这样的寒假作业太有趣了。”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学生赵紫钰说,“跟着父母逛菜市场,学习餐食中的营养知识,这些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有趣又有益。”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亲子陪伴。“孩子现在受到的教育是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也突破了以往的试卷考试形式,更注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孩子能在其中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李女士说,现在这种教育模式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做孩子的朋友和榜样。
同时,一些习惯了在试卷和辅导班寻找安全感的家长仍难免焦虑。五年级学生家长白女士坦言,孩子课业负担减少后,自己仍有些焦虑,想到孩子升学时还是要看分数就难以淡定。寒假期间,她还是会给孩子布置一些练习作业。
对此,市教育局副局长贺利捷表示:“我们对社会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必须跟上。新高考政策即将在我省全面实施,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试题更突出情境化,考查的是孩子在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一味在校外学科培训机构反复刷题训练、模拟考试套路是培养不出这样的能力的。我市的中考改革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应该了解这一趋势,‘双减’后空出的时间,应该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助于增进社会认知以及与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探究体验等活动,多一些课外阅读、科学探索、文体实践、劳动锻炼等校外活动,这才是打开未来新高考的正确方式。”
“减”出教育新期待
采访中,很多家长表示,“双减”后亲子共处时间多了,亲子运动时间也增加了,但也有家长表示,对孩子多出来的时间、精力感到茫然甚至焦虑。
榆次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任宏表示,“双减”后,孩子在校时间变长,回家学习任务减轻,考试、测验受到严格控制,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缺乏了解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家长的担心和焦虑。他建议,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规划、补差培优,用减负提质的效果让家长吃下“定心丸”。同时他还建议,在带娃变轻松的同时,也不要做“鸵鸟型”家长,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业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而不是将孩子的学习完全托付给学校和老师。
“‘双减’之后,明显感觉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学生每天在校生活与学习更开心了,自由活动时间也更多了。但与此相伴随的是学生对待学业的心态与外在的表现没有之前那么上进了,这对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大培文晋中实验学校的赵丽娜老师说。
“双减”落地后,为了保证孩子们的睡眠时间,不少学校推迟了中小学生早晨的上课时间,但是教师上班的时间不能推迟,一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会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有早到校的学生,教师必然不能晚到;学校增加了课后服务,教师不仅要辅导学生作业、给学生查漏补缺,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下班自然就迟。再加上备课、教研、批改作业、与家长沟通……“双减”后,不少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2个小时。
给学生减负,并不是要把负担转加或叠加到教师身上,学生减负教师增负显然不是“双减”政策的初衷。面对教师陡然增加的负担,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还是课后服务,哪一项落实到位都不是学校、教师表明态度就能解决的,需要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能力与这些要求相匹配,教师有了真才实学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将教师减负工作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在校内,延迟入校时间、丰富教学形式、保证体育运动、减轻作业负担、提供课后服务,学校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着手,让孩子们学精学好。在校外,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推动机构“营转非”改革,有关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规范措施也在稳步推进。
“双减”落地,给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带来了不一样的新气象。我们也期待,我市抓住“双减”这一机遇,让义务阶段的教育更上一层楼。(毛静 李文娟)
上一篇:持续关注山西高等教育如何率先转型
下一篇: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