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正文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吆喝”声

时间:2022-01-13 15:42:50    来源:山西日报    

应急避难场所应有“吆喝”声

新年伊始,还是想说个和生命安全有关的事。1月5日《工人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对“应急避难场所”这个话题进行随机采访,12个采访对象中,能准确回答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和用途的只有2个,一个是记者同行,一个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其他人大多回答不上来。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时,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且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而事先划定的带有部分功能设施的场地。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会选址在开阔空旷的地方,比如公园、学校、广场等。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消防措施、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是一个集通信、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于一体的完整网络。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完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年,我国在北京建成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元大都应急避难场所,这意味着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灾害的危机意识在提高,手段和方式在完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多数城市都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应急避难场所。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目的就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不少公园、学校、体育场等都悬挂着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一旦发生地震及其他灾害,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就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

稍显尴尬的是,应急避难场所建好了,可不少市民却不知道在哪儿。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尴尬,更是一种风险隐患。从随机采访的情况来看,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并没有显著提高公众的避险避难意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与百姓知道、了解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

分析其原因:首先,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信息不够全面、定位不够准确,这是知晓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采访中,一位老大爷表示,应急避难场所的牌子挂在自家楼下几年都没注意过,标志牌上的字太小不说,一个箭头一个小人,很难看出具体是什么意思。一直以来,他都把这个标志误认为是盲道指示牌,直到接受采访时才得以明白。而对有些人来说,即便认得标志,跟着指示方向可能也不好找到具体地点。

其次,不少人对于灾害发生后应该去哪里、怎么做,并没有认真琢磨过。很多人都认为应急避难场所很少会被用到,即便危险来临,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也会引领大家疏散。但实际上,灾害往往是瞬息之间的事情,“想当然”、不重视的后果很有可能是惊慌失措,从而陷入危险之中。

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灾难应急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得不够,人们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这根应急避难的“弦”。而在有的地震多发国家,1公顷以上规模的公园都会有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加上日常宣传普及和应急措施到位,公众的“避难”意识和能力都很强,遇到突发情况时反应迅速,死伤率较低。

应急避难场所的存在和完善,事关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进步及人文关怀。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人的应急意识也要跟上这样的节奏和步伐。相关方面要进一步做出努力,比如,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要更加详实清晰,相关知识要走进校园、课本和社区,媒体要加大宣传等等。只有把应急避难场所建在人们“心”里,当有一天真的面对灾害时,才能有更从容、科学、高效的应对,这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安全加上“安全阀”,也是在为公共秩序和安全护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应急避难场所成为公众生命保障之地。

燕语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