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第十二届 “大地杯” 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在此次大赛中,来自山西怀仁的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90 后陶瓷艺术家白月,凭借绞胎瓷作品《以爱之名》系列一举斩获金奖,在陶瓷界引发强烈反响。这个成绩,无疑成为白月个人艺术征程中的璀璨高光点。与此同时,也吸引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山西怀仁,以及在这里重焕蓬勃生机的古老绞胎瓷技艺 。
(大地杯金奖绞胎瓷作品《以爱之名》系列之一 作者:白月)
——瓷都崛起:日用瓷的烟火与艺术瓷的曙光
怀仁,这座位于雁门关外的小城,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其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历经千年,窑火不息。辽金时代,怀仁窑更是盛极一时,生产的瓷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胎体厚重,釉色以黑为主,装饰手法独特,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审美风格。
怀仁北连大同,南接朔州,地理位置优越,物流和商贸十分便利。当地人称为“黑砂石”的矿物质,经地质专家沈永和命名为高岭岩,怀仁坐拥四大高岭岩产地之一的美誉。景德镇、唐山、淄博等知名陶瓷产业中心,均从怀仁购进高岭岩。且周边丰富的粘土、石英、长石等陶瓷原料,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凭借这些优势,近三十年,怀仁的日用瓷产业得以稳健发展,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日用瓷生产基地。据统计,这里每秒能生产 100 多件日用瓷,全年生产近 40 亿只盘碗,产品涵盖家用瓷、酒店瓷、包装瓷等 20 多个系列 2000 多个品种。全市陶瓷全产业链市场主体115户,陶瓷生产线123条,产业链产值达到63亿元,产业辐射7个乡镇、80多个村,从业人员达到5.6万余人,年人均工资5万多元。全市形成了“产、学、研、销、展”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体系,传承千年的窑火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在日用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怀仁的艺术瓷创作也在悄然兴起。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陶瓷产业多元化发展,将艺术瓷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艺术瓷创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省级陶瓷艺术大师19人、朔州市级工艺美术大师13人、县级陶瓷艺术大师29人、县级陶瓷工艺大师11人。
白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杰出陶瓷艺术家。作为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山西省陶瓷艺术大师、三晋技术能手,她的出现,为怀仁艺术瓷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绞胎瓷艺术:千年传承与当代破茧
绞胎瓷,古称 “透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靖康之变后几近失传。绞胎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工艺,将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反复揉捻、绞合成型,器物内外纹理贯通,如行云流水,似老树盘根,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孤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载:“绞胎者,泥色相揉,纹如犀象,自然天成。” 这种 “不假雕饰” 的美学,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 “君子如玉” 的哲学,故被誉为 “君子瓷”。
如何让这门古老技艺与当代艺术对话?这是白月从 2018 年毕业设计起便深埋心底的追问。
2018年,白月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读研三时,绞胎瓷还只是教科书上一段朦胧的记载。直到偶然看到日本陶艺家松井康成的作品,她瞬间被那种 “逻辑与秩序下的绚丽”击中。“泥土本是最朴素的材料,但绞胎技法让它拥有了生命的律动。”她毅然将硕士研究方向定为绞胎瓷,从此与这项冷门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在景德镇成立个人工作室的岁月里,白月像个苦行僧般与泥土对话。74 平方米的空间堆满试验品:电窑旁是被高温撕裂的残片,操作台上是纹路错位的半成品。传统绞胎多采用直线绞揉,她却尝试螺旋、层叠、渐变等手法;当阳峪匠人执着于仿古纹样,她却从蒙德里安的几何构图、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等现代艺术中汲取灵感。2018 年,《幻》系列横空出世——简约的器型上,色泥如星河涡旋,静态的陶瓷竟呈现出流体般的动态美。这件作品先后入选亚洲当代陶艺展、宁波国际青年陶艺家作品展,让业界看到了绞胎瓷的当代可能性。
(白月正在创作)
“绞胎的难点在于‘失控中的控制’。” 白月常对学生说。泥坯在拉胚时会因张力变形,窑火会改变颜色的饱和度,但这些 “意外” 恰恰成为创作的馈赠。2021 年,《痕》系列作品中,她用Nerikomi的绞胎纹饰拼接泥胎,烧成后陶瓷表面留下织物般的肌理,坚硬与柔软在火中达成永恒的和解。“陶瓷脆弱却永恒的特质,像极了人类的情感。” 她如是解读。
(绞胎瓷作品《幻》系列 作者:白月)
——创新传承之路:教育与产业的共进
2020 年,白月受聘于朔州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担任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教研室主任。她深知,要让绞胎瓷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不仅要传授技法,更要唤醒学生对泥土的敬畏之心。于是,她将绞胎瓷纳入核心课程,并带领学生深入怀仁、当阳峪等地考察古窑遗址。在她的课堂上,拉坯机转动的声音常与哲学讨论交织:“绞胎纹路为什么必须自然生长?”“当代艺术是否需要背负传统的重量?”
2023 年,白月受聘于景德镇-陶溪川艺术中心,开设《痕・绞胎瓷基础课程》。一位学员在结课感言中写道:“白老师示范绞胎时,手指在泥间游走的样子,让我想起古时妇女纺织的场景——古老的手艺从未死去,它只是换了种语言活着。”
在学术领域,白月始终致力于构建绞胎瓷的理论框架。她提出 “绞胎三要素”:造型为基,技法为本,纹饰为魂,并总结出纹饰与器型的十六种契合规律。这些研究成果被写入《现代陶艺》教材,为绞胎瓷的当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如今,怀仁正经历从 “日用瓷制造基地” 向 “艺术瓷创新高地” 的转型。政府将绞胎瓷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建起产学研一体的创意园区。白月的工作室成为绞胎瓷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中心,其设计的茶器、花器系列已与多个文创品牌达成合作。“日用瓷是饭碗,艺术瓷是灵魂。” 怀仁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斌感慨道,“白月这代人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传统产业升级的可能。”
站在怀仁古窑遗址旁,白月常捧起一抔黄土。“这些泥土看过宋辽的明月,听过驼铃与战鼓,如今又被我们的手指重新塑造。”她的绞胎瓷作品《封存记忆》,2023年入展“瓷的旅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2024年被江西省美术馆正式收藏;绞胎瓷作品《以爱之名》系列,2024年入展陶艺“她”力量——Z世代女陶艺家作品展,同年,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白月带着她的作品从怀仁走向了全国陶瓷艺术的殿堂。
(绞胎瓷作品《封存记忆》作者:白月)
绞胎瓷,既是时间的囚徒,将万千年的沉淀凝固于一瞬;又是永恒的叛徒,在火焰中不断打破形式的边界。而白月,这位怀仁日用瓷都孕育出的艺术家,正以温柔而坚韧的力量,让古老的绞胎技艺在当代开出奇异的花。正如她在讲座中所说:“陶瓷从不是冰冷的器物,它是人与大地、与时间、与自我的对话。每一道绞胎纹路,都是我们留给未来的情书。” 从斩获 “大地杯” 金奖,到在全国舞台上展示绞胎瓷魅力,白月的艺术之路还在继续,她和绞胎瓷的故事,也必将书写更多精彩篇章。(王荣)
(编辑:高培富)
上一篇:繁荣旅游消费做强幸福产业
下一篇:李琛:扎根幼教守初心 勤勉履职善作为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