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临汾吉县文城乡王家垣村坐落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新改建的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为当地村民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便利。这条改建路,不仅承载着王家垣村村民对便捷出行的殷切期盼,更肩负着村里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神圣使命。
驱车一路畅行,群山连绵起伏,林木点缀山间,传递着冬日的气息。车窗外蜿蜒的公路映入眼帘,一望无际的林木急速后退。公路上三色的彩虹标线清晰醒目,宛如一条彩带盘旋在群山之间,向着远方的黄河一路延伸。这条路,正是吉县宁大线沿黄公路至王家垣道路。
吉县宁大线沿黄公路至王家垣道路
“该公路起点位于王家垣村,终点连接沿黄公路主线,全长5.017公里,路基宽度6.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总投资1590万元,由县交通运输局监管建设,施工单位为太原众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24年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工通车。该公路属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接线,通车后为沿线百姓出行、农副产品运输提供便利,同时为沿线乡村振兴打下牢固的交通基础。”吉县交通运输局工程技术员于江奎介绍。
王家垣村是距离吉县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庄,距文城乡政府所在地56公里,距县城12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交通不畅长期困扰着几百户村民,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2018年,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吉县段开工建设。吉县紧抓这一有利契机,将宁大线沿黄公路至王家垣段道路连接线改造工程提上建设日程,经过前期规划、设计、批复、立项、招标等环节,于2024年3月份开工建设,目前已完工通车。
跑了多年收购生意的村民白立平对这条路的记忆尤为深刻。以前,外界的车进不来,无论是苹果运输还是其他农产品收购,主要靠本村人往外运。运输成本高、消耗时间长,货车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颠簸,不仅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挣得也不多。以前开车送货,来回得一天,路通之后,运输时间和成本均有所下降,利润有了保障,生意也多了起来。“以前路磕绊,确实没法走,现在路修好了,比以前好跑多了,什么时候想去收都行,一天跑一趟时间都宽裕得很,晚上行车也没问题,安全系数也高,又省油又省时间。”想起往返于这条路上的经历,白立平感慨道。
村民白进龙是王家垣村的苹果种植能手,看着眼前的4亩果园,细数每年的收益,感慨万千。由于村里路况不好,果园物资运输遇到诸多不便,增加了经营成本,苹果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划伤果面,直接影响果品质量和价格。道路改建后,运输效率显著提高,货物损耗大幅减少,果商愿意前来采购,直接增加了果农收入。“虽然今年天旱,果子比往年差点,但是从这条路通了以后,客商来得多了,销路也比往年好了。”他满足地笑着。
建设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近年来,王家垣村因地制宜,在发展苹果主导产业的同时,还大力发展花椒、核桃、胭脂杏等特色产业。每年春季,原头坡村的千亩杏花竞相绽放,如烟如霞,美不胜收。因为靠近黄河,这里的杏林基本上都是坡地,温差适宜,盛产的杏果口味独特,深受市场青睐。每当杏果成熟,各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购,胭脂杏也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这条路的改造通车,将吸引更多客商收购当地的农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宁大线沿黄公路至王家垣段是吉县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缩影。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吉县段主线、支线、连接线及“城景通、景景通”配套服务设施,串联起了县域A级及以上景区和非A级重要旅游资源点十余处,带动沿线10万余亩苹果、花椒等农产品销售,助推沿线20余个建制村集体经济发展,惠及沿线群众超过三万人,为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同时,旅游公路将村镇、景点一一连接,编织成一张全域旅游交通网,为吉县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曹瑞刘晟安杨菊萍)
(编辑:刘政阳)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