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孔辨土、月梁梁头制作、陶瓷壁画金属等破损文物修复……近日,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太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9名选手同台竞技,现场展示文物修复和考古探掘技术,令人大开眼界。传承匠心、铸就匠艺。此次技能大赛极大激发了广大文物工作者学习提升技能的积极性,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文物修复事业,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文明资源。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山西更是文物资源富集大省。一流的文物保护,需要一流的工匠。众多历经数百上千年时间洗礼的文物都亟待修复,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却远远不够。文物修复师被誉为“文物医生”,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耐心毅力练就一手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活,是保护文物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人才。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文物行业,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文物“保驾护航”,仍须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传承保护修复技艺,要弘扬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16字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文物修复是一项细致且耗时的工作,做起来需慎之又慎。在此次技能大赛现场,一位观看比赛的业内人士如此诠释现场追求极致的氛围,他说,一位位能工巧匠“干一行钻一行”的执着专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让人心怀敬意。这样的匠心风采彰显的正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热爱与坚守,值得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传承保护修复技艺,要打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长期以来,文物修复领域由于缺乏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而难以评价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颁布实施,成为我国文物行业的首个职业技能标准,有助于规范文物修复师职业管理、推进文物修复人员职业技能评价科学化、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各地文物部门要切实将标准作为人才培养、使用、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搭建更多类似于技能大赛这种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作用,全面提高文物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水平。让这些长年与文物相伴、与寂寞相处的人被更多人看到,让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被更多人认识。
传承保护修复技艺,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育体系。近年来,我省始终坚持把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为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保护修复技艺作出了积极贡献。去年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培养方案明确未来5年将免费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这种创新型培养方式将极大缓解我省基层文物专业人才匮乏的窘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文物修复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传承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随着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的进一步推动落实,期待越来越多热爱文博事业的年轻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陈力方
上一篇:傅山专题展首次出晋亮相安康
下一篇:洪洞大槐树景区“踏春赏花寻根之旅”启动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