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为中国乃至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圣地,其全方位地见证了近两千年间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据文献记载,其寺院最早建造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从实物遗存计,在北魏孝文帝即帝位至迁都洛阳期间,即立有寺院,约在471年至493年间。其延续时间之长,不间断地跨越朝代之多,为他地所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台山,其遗存既包括建筑、壁画、塑像、墓葬、碑碣、经幢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经书典籍、卷轴册页、小型塑像等可移动文物。
塑像与壁画遗产,又是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类型,也是佛教“像教”主要的载体与手段,作用无外乎庄严窟寺,感化众生,启悟信众。据2008年五台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统计,现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历代遗存大小佛教寺院塑像约14.6万身,寺院壁画约2380平方米。
数量庞大的塑像遗存历史跨度极大,景深为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的近1200年间,且包括各种材质者,除却常见的泥质、夹苎外,还包括玉、石、木、金、铜、铁等多种材质者,堪称中国古近代佛教塑像遗产之宝库。自北魏至清,共有9位皇帝18次亲临五台山巡礼祈福,多数朝代及皇帝均在此敕建、修葺寺院殿宇,并耗费巨资塑置佛像。作为皇家道场的寺院,造像规格高,品质佳,堪为同一时期、同一题材造像中的精品典范。
一些题材样式,具有惟一性。如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为中原地区现存唐武宗“灭法”前塑置的仅有的一坛佛教彩塑造像,为中原地区遗存年代最早之佛教塑像,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塑绘的骑狮文殊及驭狮人于阗王、善财童子组合,为迄今发现的最早“新样文殊”,善财参拜摩耶夫人造像中,遗存有国内仅见的一组菩萨与天王牵手塑像。佛光寺文殊殿所塑绘骑狮文殊于阗王、善财童子及文殊圣化老人、佛陀波利组像,为海内外所见最早的“文殊五尊”造像,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塑胁侍菩萨等像,为国内唯一遗存的具有由唐之丰满向宋之清瘦过渡特点的“周家样”彩塑实物。作为文殊道场,文殊造像的独特性、多样性、先创性,乃五台山造像的普遍特点。
五台山佛教壁画源于何时,已无确考。现存最早的寺庙壁画,为佛光寺东大殿栱眼及佛座束腰处的唐代壁画,其中的《西方净土变》《毗沙门天降魔护法图》《捲草图》,为内地仅存的几幅唐代壁画,之后代代有序而无脱断。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绘制的《佛传》《本生经变》,公主寺大雄殿内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绘制的《水陆图》,均为所在时代壁画中的杰作,为同期壁画创作的最高水平。
五台山壁画名震天下,绘制其寺庙发布图的《五台山图》更是遐迩闻名。五代之际,敦煌僧人参拜五台山途中,于太原绘制《五台山图》,随后带回出发地复制上墙。此绘现存敦煌莫高窟第六十一窟,为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绘制。壁画分上中下三部分,中间部分绘有南台之顶、西台之顶、北台之顶、东台之顶、中台之顶等5座台顶,以及大金阁之寺、大贤之寺、大王子之寺、大清凉之寺、大建安之寺、大佛光之寺、大华严之寺、大法华之寺等台内台外多座寺院。山川不改旧岁月,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真就按图索骥,据此壁画找到了这座偏居一隅的唐构大佛光寺。
文献是文化的载体,前人之述备矣。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五台山寺院造像遗产档案》(三晋出版社2021年10月版)包括“塑像卷”4册、“壁画卷”3册,为崔元和先生及其团队在五台山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中取得的又一阶段性成果,可谓鸿篇巨制,满堂花醉。发凡起例,勾微掘隐,与人尽言无所隐,享受其研究成果,每每让人有解惑之遇。
介子平
上一篇:一方戏曲孕育一方文化
下一篇:山西静乐:千年古县 文旅融合谱华章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