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非遗文化,同购非遗好物。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系列活动在太原市钟楼街广场启动,14个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单位获得授牌,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同时发布,非遗传承人展示平遥牛肉、太谷饼、醋等产品,表演舞狮、风火流星、晋剧、太原莲花落等绝活,有力彰显我省推动非遗与时俱进全民共享,不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步。
鉴往知来,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非遗,多次为非遗项目点赞,今年春节前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在平遥古城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浮现画面、体会情怀、牢记教导、感恩奋进,全省上下都要行动起来,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动非遗与时俱进全民共享中彰显担当、体现作为、作出贡献。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遗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仅有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是不够的,要推动以非遗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弘扬,促进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入选2022年全省十大非遗传承优秀案例的长治八义窑、忻州古琴、文水长拳、平遥推光漆器、平定刻花瓷、东湖老陈醋、晋南威风锣鼓、绛州澄泥砚、广灵剪纸、晋城潞绸,不仅展示了非遗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的强大生命力,更以众多非遗专业艺术学会成立、文化艺术节举办、大师积极创建工作室带徒传艺、“校企联合、大师进校园,非遗进课堂”、工艺美术系建立、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及发展龙头企业等,昭示了非遗的灿烂明天和美好前景。
非遗传承,任重道远。把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好,关键是要让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发展好,同时还要形成产业、融入生活、走近大众,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需要非遗、热衷非遗,进而投身非遗、传承非遗、发展非遗。作为非遗大省,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达到130项和942项,代表性传承人则分别有149人和1109人,均位居全国前列。充分焕发三晋文化的时代光彩,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人民非遗,人民共享。积极推动非遗进课堂、进景区、进社区、进市场、进博物馆……我省非遗与时俱进全民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204位非遗传承人汇集太原市钟楼街广场,盛况空前。激发起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升全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热爱和参与,我们就一定能够把老祖宗遗存下来的技艺和智慧传承好、发展好,让非遗之光更加璀璨、点亮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美产品、文化力量。
徐补生
免责声明:三晋新闻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晋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由任何怀疑或质疑,请即三晋新闻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